佛寺建築由前而後依序為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及大士殿,故龍山寺的前殿實為佛寺建築的天王殿。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,故稱為「五門殿」。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,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,實為七開間的立面,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。
五門殿兩旁的圍牆呈四十五度向外伸展,稱為「八字牆」,形成對前埕的圍護形勢,此種作法在清代台灣寺廟建築中偶而可見,如彰化元清觀、彰化威惠宮等廟宇。
五門殿前有一座「御路」,御路為寺廟神聖空間的象徵,在民間信仰中,一般認為寺廟中的御路,為神明(轎)進出的通道,禁止民眾由此處進入寺廟,而需從兩旁的台階拾級而上。
五門殿的御路寬闊,御路為平整的花岡石所舖設,無繁複的龍鳳花鳥圖案雕刻,更襯托出五門殿的宏偉莊嚴。
五門殿屋頂與戲台屋頂交接處,有一座龜背造型屋頂,利於雨水迅速向兩旁排出。但此交接處也最容易因地震而產生裂縫、滲水,造成下方木柱及彩繪潮溼而損毀。民國五十年代重修時,由鹿港大木匠師施水龍主持,早年因欠缺古蹟保護的觀念,且在木料不足的情況下,將壽樑改為水泥橫樑,另有六根木柱更換為水泥柱,以加強五門殿的結構及解決木材滲水腐朽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