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港龍山寺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、五門殿(含戲台)、正殿(含拜殿)、後殿。龍山寺建築仍保存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重修時的風格,期間雖歷經重修,但仍不失傳統格局。龍山寺面寬三十四公尺餘,進深一五七公尺餘,佔地一千六百餘坪。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雕刻、彩繪藝術,被喻為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。
石獅從山門進入龍山寺,寬闊的前埕地面舖滿了大陸泉州石材。兩旁的花圃內有一對青斗石雕刻的獅座,為嘉慶三年(一七九八)由溫陵(泉州)劉華堂及澎江(澎湖)許克京兩位信士所敬獻。龍邊公獅,腳踩繡球,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,虎邊母獅,懷抱小獅,這對石獅的造型,身體的姿態獨特,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,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。
石獅週邊原無花圃,早年前埕被民眾利用為曝曬煤炭的場地,民國五十年代重修時,才設置花圃及洗石子的圍欄。民國八十年,信士捐資改建為青斗石雕圍欄,石雕立面刻有雙龍搶珠,欄杆上的人物分別為十八羅漢及手持「旗、球、戟、磬」(代表「祈求吉慶」)的人物石雕。
惜字亭龍山寺五門殿虎邊八字牆前有一座磚亭,即是「惜字亭」, 惜字亭又稱「聖蹟亭」或「敬字亭」。由於古人對於文字的尊崇,不論鴻儒白丁,都不敢將寫過字的紙張亂丟,而是把字紙集中,送到惜字亭焚燒,字紙灰燼再由地方人士,擇吉時拋灑至大海或河中,還諸天地,以示對文昌帝君及造字先師倉頡的尊敬,惜字亭的設立,彰顯了古人敬惜字紙的風氣。
惜字亭的設置地點為古代衙門、書院、廟宇、街庄的入口處等,龍山寺為鹿港的閤港廟宇,因而設有惜字亭。這座惜字亭造型非常精巧,民國七十五年曾修護,但仍保有古樸的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