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殿於大正十年(一九二一)遭回祿之災後,於昭和十一年至十三年(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)進行重建。後殿建築為單簷硬山式,殿宇面寬五開間,進深三間,殿內碩大的樑枋採三通五瓜的木架構,由於時值日治時期,台灣山區的木材已開採,所以後殿大量使用台灣檜木。後殿的大木架構由鹿港匠師黃神通施做,棟架雕刻為鹿港匠師施金福的作品,昭和十三年(一九三八)十二月完成重建工程。
]後殿的門屏為鹿港木雕李煥美、李松林等匠師所雕刻,門屏設計頗為實用,每個門扇皆可開啟,當寺方舉行慶典時,開敞的門屏方便信士的進出。前步口有一對龍柱,為蔣馨的女婿張金山所承製,龍柱造型為日治時期的風格,當時因航運不便,所以採用台灣的觀音石。後殿前步口開有二扇拱門與兩廂房聯接。日治時期,此廂房為日本住持居住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