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山寺龍柱
龍泉井


龍是先民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吉祥動物,更是古代帝王與權貴的象徵,時經數千年,它已深植在中華的文化與傳統藝術中。龍也是畫家最喜歡的題材之一,後漢學者王符已有「三停九似」的論述,所謂「三停」是指龍首至龍喉,龍喉至龍腹,龍腹至龍尾等三部份,九似便是「頭似牛、嘴似驢、眼似蝦、角似鹿、耳似象、鱗似魚、鬚似人、腹似蛇、足似鳳」。然而民間工匠或畫師對龍的九似則為「角似鹿、眼似蝦、鼻似狗、嘴似牛、鬃似獅、身似蛇、鱗似魚、爪似鷹、鬚似人」,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的造型圖騰。

龍柱起源於隋文帝開皇二年(五八二)營建隋都大興城,城內有一九脊殿,殿門刻成小型佛龕,龕門前有一蟠龍柱,此龍用前肢踏地,身體倒立,型態有如由天而降,龍頭由柱身伸出柱外,此為龍柱之濫觴。

台灣的龍柱造型因不同時期而有所變化,清中葉以前龍柱的雕刻為「單龍蟠柱」,即龍柱上僅有一條龍緊緊地環繞其上,並雕飾著幾許雲朵,此類型的龍柱為早期龍柱的風格。台南開基天后宮的龍柱為單龍盤柱,造型蒼勁,雕飾樸拙,為台灣早期的龍柱風格。目前,台灣落款年代最早的龍柱,位於北港朝天宮觀音殿,龍柱上書「乾隆乙未年陽月吉旦」,即乾隆四十年(一七七五)的龍柱作品。

龍柱的造型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經濟的富裕而產生了變化,清朝中葉(乾隆年間至咸豐年間)龍柱的雕刻更為生動,鏤空雕法及吉祥動物已裝飾在龍柱上,此時龍柱的特徵是口啣龍珠,並露出二顆龍牙,龍爪亦握有龍珠。到了同治、光緒年間,龍柱的造型更為豐富,八仙人物已成為龍柱裝飾的題材之一,龍口也較道光、咸豐時期的造型外張,略呈八字型,彰化的元清觀的龍柱為此時期的代表作,為光緒二年(一八七六)董事陳騰所捐獻。

龍柱所使用的石材多為泉州石,北部地區則以當地盛產的觀音石做為石材,現代的龍柱則多以鋼筋混凝土。日治以後,所雕刻的龍柱更為花俏,龍柱上雕有天兵天將,水生動物(螃蟹、蝦、魚…)等,儼然成為「海龍王柱」。從裝飾的演變,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狀況,日趨繁複的雕琢,為了避免人為的破壞,最後只得在龍柱外加裝鐵籠,終使美麗的龍柱變成了「籠柱」! 龍山寺有三對不同時期造型的龍柱,分別位於五門殿、拜殿及後殿,其年代、造型、材質、雕飾各具特色。

 

鹿港龍山寺網站由鹿港龍山寺管理委員會所有,非經許可,禁止改作、抄襲,並用於商業用途。
Copyright © 2011 Lukang Lung-shan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 │ 網站政策  │ 交通指南 │ 
龍山寺服務電話: (04)777-2472  維護單位: 維克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電話: (02)2321-22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