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門殿的牆面裝飾原為交趾陶,昭和十三年(一九三八)重修時,改為石雕作品,當時由張金山所承包,由於時值中日戰爭,大陸石材取得不易,所以石雕的材料以台灣北部的觀音石材為主。五門殿的觀音石雕包含龍、虎堵、四大天王、博古花卉,作品生動雅緻,但觀音石質地疏鬆,雖較泉州石容易雕刻,也易於風化,目前四大天王及腰堵的花鳥圖案等石雕,經長期風化,受損甚為嚴重。
四大天王 石雕五門殿兩旁的龍虎翼廊可以欣賞到「四大天王」石雕。四大天王為古印度須彌山的四大護法,民間俗稱「四大金剛」。佛經中的四大天王分別為東方「持國天王」手執琵琶,「持國」之意為慈悲為懷,保護眾生,是為樂神,以音樂感化眾生皈依佛教。南方「增長天王」手執寶劍,「增長」指能傳令眾生,具增長善根,護持佛法之意。西方「廣目天王」手持小龍,「廣目」意為能以淨天眼觀察世界,護持人民。北方「多聞天王」手持寶傘,「多聞」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,其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,保護人民財富。
清翟灝《通俗編》謂:「四大天王各持一物,執劍者,風也;執琵琶者,調也;執傘者,雨也;執龍者,順也」。四大天王代表著「風、調、雨、順」,又有「五穀豐收,天下太平」的涵意。
龍虎堵 石雕
中國自古即有「左青龍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後玄武」的風水觀念,台灣寺廟的雕刻題材,亦以神明方位的左邊牆面雕龍,右邊牆面刻虎,以符合五行風水的觀念。
五門殿兩旁的龍、虎堵石雕,均採深浮雕方式,龍堵的石雕構圖中,龍在空中騰雲駕霧,下方雕飾有二隻鯉魚,並以岩石做成禹門的造型,象徵「魚躍龍門」。雲龍的下方有一人物做降龍狀,即佛教十八羅漢中的「降龍尊者」,其衣服著有青色的顏料,也符合了五行的色彩。虎堵的石雕,老虎由山稜縱躍而下,回首凝視身邊的小老虎,旁邊的松樹隨風搖曳,有「虎嘯生風」之勢,而在左上方有一人物做伏虎狀,此人為「伏虎尊者」。佛教原有十六羅漢,在漢化後,再加上降龍與伏虎羅漢,是為十八羅漢。
麒麟堵 石雕
麒麟為傳統祥瑞動物,公曰麒,母曰麟。《說文》:「麒,仁獸也,麋身、牛尾、一角; ,牝麒也」,說明了麒的母型是由鹿所演變而來。在漢代畫像中,麒麟為鹿的造型,差別在於麒麟為獨角走獸。經過歷代的變化,到了明代,即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麒麟造型。明史中記載:「明成祖永樂十三年(一四一五)西域使者進貢,獻上一隻長頸鹿,曰之:麒麟」。
龍山寺的麒麟石雕位於五門殿兩側裙堵,其材質為泉州石,龍邊為公麒,虎邊為母麟,此石雕為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重修時的作品風格。這對麒麟的造型為龍首、鱗身、馬蹄、牛尾。龍邊的公麒腳踏書、畫,虎邊的母麟腳踏葫蘆及元寶,母麟的造型長有鬍鬚,為匠心獨韻的創作。
博古花卉
「博古」一詞源自於宋徽宗年間(一一一九至一一二五)王黼等人奉旨編撰「宣和博古圖」共三十卷,並將宣和殿所典藏之古銅器加以整理,後世即以吉祥的物品稱之為「博古」。
五門殿身堵的博古石雕採深浮雕,分別代表「香、花、燈(茶)、果」,為禮佛時的四種基本物品。龍邊博古圖騰中香爐的左上方有一隻蝙蝠,象徵「福」,左下角有一顆桃子,象徵「壽」,香爐取其諧音為「祿」,整體造型象徵「福祿壽」。香爐的爐蓋有一隻動物,名為「狻猊」,其性好煙,故置於香爐上,是龍生九子之一。博古架上燈座上掛有龍頭魚尾的燈籠造型,象徵「獨佔鰲頭」。虎邊的博古圖騰雕刻牡丹、花瓶及案桌,代表「富貴平安」,旁邊有「南瓜、石榴、佛手柑」,代表「多子多孫多福」之意。
石鼓與石箱
五門殿正門的入口處有一對造型碩大的石鼓,石鼓採用泉州石材,石鼓與大門的門臼是一體成形,其主要的功用為鞏固門柱及門扇之用。石鼓下方有二個童子造型,一拿蓮花,一拿芭蕉,在裝飾的圖騰上,其象徵的涵意為「連招貴子」。
五門殿次間門前的石箱,又稱「石門枕」,其功能與石鼓相同。石箱所使用的材質為福建惠安縣玉昌湖的青斗石,此種石材質地細密,紋理清晰,呈現墨綠色澤,為閩南地區上等的石材。龍邊次間的石箱正面刻有「龍馬負河圖、神龜背洛書」虎邊次間的石箱正面刻有「香花燈果」,石箱的側面則雕刻有硬團螭虎、軟團螭虎及鶴啣靈芝等吉祥圖案,是龍山寺石雕藝術的經典之作。
「三腳蟾蜍」、「螃蟹」石雕
馬櫃台裝飾是龍山寺建築基座的特色之一,五門殿兩旁磚柱下方馬櫃台的石雕,更具風格。龍邊雕飾民間所傳說的「三腳蟾蜍」,圖中蟾蜍口吐一團雲煙,隱約可看到一座宮殿的型廓,代表「蟾宮」,古人即以「蟾宮」代表月宮,「登蟾宮」即有「金榜題名」之意。虎邊則雕飾螃蟹,螃蟹的前螯鉗住一支筆,古人以螃蟹代表「科甲高中」的涵意,最外側的馬櫃台腳下的石雕為香爐,則代表「香火綿延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