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山寺五門殿屋頂垂脊的末端有八仙人物及仙女、童子騎鶴的泥塑作品,形態栩栩如生,兩旁起翹的燕尾脊雖無任何裝飾,但簡單的線條顯得格外莊嚴。沿著屋脊,規帶上方塑有獅頭造型的泥塑,不怒而威,兼具鎮邪之意。五門殿屋頂正脊的「西施脊」,中間塑有雙龍搶珠,兩旁塑有鹿、鶴等吉祥動物及花鳥造型的泥塑,外觀簡單明朗,造型古拙樸實,增添佛寺幽靜的感覺。
龍山寺五門殿有精緻的交趾陶作品,交趾一詞同「交阯」,交趾為地名,溯自漢武帝於五嶺以南一帶設置交趾郡,交趾陶(日本稱為交趾燒)則是一種多彩鉛釉軟陶,為泉州、潮洲一帶寺廟裝飾藝術之一。道光後期,台灣社會漸趨安定,許多交趾陶匠師紛紛來台發展,並傳授技藝,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嘉義打貓(民雄)葉王(一八二六至一八八七),葉王本名葉獅,字麟趾,其作品多散布在嘉義、佳里、學甲一帶的廟,為文獻記載台灣第一位交趾陶匠師。
咸豐年間,台灣中部的廟宇因地震受損,進行大規模的修建,此時泉州晉江來了一批交趾陶匠師,到台灣中部發展,這批匠師以「晉水一經堂蔡騰迎」為首,先到鹿港參與廟宇的修建,鹿港龍山寺、鳳山寺、興安宮、金門館等廟宇皆為其作品。泉州交趾陶的匠師在完成鹿港廟宇的重修後,轉往中部的民宅施做,台中的筱雲山莊(同治五年、一八六六)、摘星山莊(光緒二年、一八七六)、社口大夫第、東勢潤德堂等均為晉江蔡氏匠師的作品,部份作品中並有他們的落款。
龍山寺五門殿水車堵、身堵的交趾陶作品,雖無年代及作者落款,但對照鄰近鹿港德興街鳳山寺交趾陶作品的風格,二者的作法及風格雷同,應為同一派匠師的作品。而鳳山寺前殿兩旁龍、虎堵及博古花卉交趾陶作品上有丙辰年(咸豐六年、一八五六年)及「己未夏月造於鹿□□□一經堂蔡」(咸豐九年、一八五九)的落款,可研判鹿港龍山寺的交趾陶作品應為咸豐二年至八年(一八五二至一八五八)重修時所施做。
龍山寺五門殿身堵的交趾陶,於昭和十三年(一九三八)重修時,已改為觀音石雕刻,目前交趾陶僅存於水車堵與屋頂的西施脊。以台灣交趾陶的歷史沿革與藝術價值而言,龍山寺、鳳山寺及興安宮的作品誠屬珍貴。
五門殿龍、虎兩翼廊水車堵的交趾陶多為吉祥圖案,有山水畫、蝴蝶等造型,其中最為特殊的是龍邊屋簷下方的水車堵,有一則「書劍江山」的交趾陶,其造型為「四書白文」的古書,封面微微向上翹起,生動靈現,書本下方有一把寶劍,象徵「治國精神,允文允武」,旁有兩顆官印,硯、墨俱全,有「科舉高中」的涵意,可惜已於民國九十一年八月遭到破壞。